《青青子衿》
“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”这句穿越千年的诗句,是青春的序曲,也是命运的引线,十八岁的夏天,市一中百年老槐树下,王凯沐抱着的泛黄《诗经》撞翻了黄浩雯的画架,泼开的颜料恰巧染上张紫菡刚摘下的栀子花瓣——三种色彩晕染开,交织成他们十年的青春画卷。
王凯沐是理科班的“孤岛”,洗得发白的校服下藏着对《诗经》的温柔,总在图书馆角落解着无人能懂的公式,却在选修课上为“青青子衿”红了耳根;黄浩雯是艺术系的“小太阳”,画笔下的世界永远热烈,却用笑容掩住父母离异的敏感;张紫菡是文学社的“小透明”,笔记本里写满迷茫,却总在不经意间成为两人间的“粘合剂”,命运的齿轮从“校园诗词大会”转动:王凯沐为帮黄浩雯找丢失的画稿,在雨夜翻遍教学楼,撞见她抱着膝盖哭泣;张紫菡的“青衿”感悟作文同时吸引两人,“青衿三人组”自此形影不离——操场背单词的晨光、顶楼天台的星光、冬夜路灯下的热汤面,平凡瞬间凝成青春的琥珀。
高考的十字路口将他们短暂分开:王凯沐远赴外省数学系,黄浩雯留守本地美院,张紫菘南下中文系,距离未冲淡情谊,反让思念在书信中发酵:王凯沐每周寄解题思路,纸背附一首小诗;黄浩雯将旅途画成明信片,写“凯沐的函数题,紫菡的散文诗,是我的灵感”;张紫菡用文字记录成长,写下“前程似锦,顶峰相见”,青春从非坦途,大二时黄浩雯陷入画展抄袭风波,王凯沐退掉集训坐二十小时火车赶来,画展门口站整夜只说“我相信你”;张紫菡遭遇职场霸凌,两人轮流陪她加班,用笨拙方式撑起她的天,那些哭过、笑过的日子,像青衿丝线越缠越韧,织成名为“成长”的锦缎。
十年后,王凯沐成大学最年轻数学教授,仍保留写诗习惯;黄浩雯巴黎画展开幕,回国直奔老槐树;张紫菡出版以他们为原型的小说,扉页写着“致我永远的青衿”,夕阳穿过槐叶洒在三人身上,恍惚回到十八岁的夏天——原来“青青子衿”从不是诗句,是藏在时光里的约定,是彼此生命中最温暖的光,照亮了从懵懂到成熟的每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