汴京的烟雨总带着江南的柔,却浸透了朱雀大街青石板下的寒凉,曾以“春羹写兰亭”名动京华的沈绣心,如今褪去锦缎,着一身素色布衣,守着绣院里一架绷架讨生活,旁人只道她“过目成绣”是天赋异禀,却不知那绢布山水间,藏着父亲以丝为墨、以针为笔的密语——边防布阵图,这是沈家在权倾朝野的沈氏案后,仅存的生机,也是悬在她头顶的利刃,针尖稍偏,便是万劫不复。
监察御史裴琰奉旨入绣院,彻查牵连甚广的“通敌疑云”,他目光如冷铁,逐寸审视每一幅绣品,绷架两端,是针锋相对的试探,她以“双面三异绣”掩人耳目:正面是莺歌燕舞的盛世图,背面却暗藏烽火边城的杀机;他故作冷酷,当众撕碎她“有瑕”的绣样,却在暗箭袭来的瞬间,替她挡下杀招,深夜牢房递来的伤药,指尖不经意的触碰,让绷架上的丝线忽然有了温度——原来他的“铁面”,不过是藏了十二分的温柔。
当权谋的鲜血染红绣绷,忠诚与爱情便在刀尖上共舞,她为他重拾搁笔的砚台,在油灯下临摹兵书,将家国大义织进针脚;他为她学会分丝劈缕,在朝堂上为她周旋,将公义私情细细丈量,岭南的嫁衣线上,他们合力绣出《山河防御全图》,借商队送往边关——那是爱的诺言,也是国的守望,宫宴之上,她以失明之目完成《四海升平图》,他却在“错误”的针脚里,读懂六十二针的暗语——“我在等你”。
这不是简单的爱恨传奇,而是一幅用情丝作经、赤忱为纬的锦绣长卷,当十指春风拂过绷架,再精密的阴谋都会在绣针下,开出最温柔的反抗,原来最动人的“绘君心”,是以山河为纸,以岁月为线,绣一场跨越生死的爱恋——在北宋的烟云里,他们用针与情,写下了一段关于守护与成全的永恒。